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,即便受伤的不是孩子,但因长期目睹家庭暴力,孩子的身心依旧会留下难以磨灭的伤害。
如果父母不能尽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甚至会危及到孩子的一生!
一、受害者成为施暴者,有多可怕
曾凭借模仿蒙娜丽莎妆容成名的知名美妆博主@宇芽YUYAMIK,通过微博上传了一段长达12分钟的视频来向广大网友揭示自己被家暴的事实。
视频中只见宇芽衣衫不整躺在电梯里,而造成她衣衫不整的,正是她的男朋友—沱沱,此刻的他正用尽全力想要将宇芽从电梯中拖出来。
他的行为像是只爆发的“猛兽”,野蛮且虎视眈眈的盯着手中的“猎物”,丝毫不在意这是条鲜活的生命。
宇芽更是多次挣扎无果,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这样拖拽自己,就算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宇芽的恐惧与无助。
后来根据宇芽自述,这已经不是他较优次家暴自己了,而较优次家暴发生在他们相识仅半
年后,那时的沱沱因琐事扇了宇芽耳光,并连续打了十几下。
当时的宇芽很震惊,但念在是较优次还是原谅了沱沱,竟没想到这是她噩梦的开始!
之后在宇芽的身上陆陆续续发生过多次家暴事件,正是视频中的那一幕才让宇芽毅然决定放手。
事实上在宇芽认识沱沱前,沱沱已经有过三段婚姻,而他的前妻也都是家暴的受害者。
只因遭受过沱沱的死亡威胁,她们都选择了沉默,而宇芽的事情一曝光,曾经的她们也都勇敢站了出来。
令人更加震惊的是,沱沱小时候就是父亲家暴母亲的目睹者,而这个曾经的受害者竟然还在微博中写道:“家暴就是男人被逼的,全是女人的下作。”
面对沱沱的暴力行径他的好友更是很难理解,为什么曾经目睹家暴的孩子,会变成他爸爸的样子?
二、亲眼目睹亲人被施暴
同样在电视剧《危险的她》中,丈夫陆子聪极度缺乏安全感且控制欲极强,对妻子乔薇的人身和精神上进行双重的控制,甚至会动手撕扯殴打乔薇。
这些都被他们的儿子看在眼中,孩子总会偷偷对乔薇说:“爸爸不喜欢我们,我怕爸爸”等诸如此类的话语。
但渐渐的他竟潜移默化也学会了爸爸陆子聪的暴力行为,甚至还在幼儿园推搡和咒骂同伴。
在一篇名为《9000万目睹家暴儿童:苦海中溺水的无助群体》的报道中,12岁的男孩格图也亲眼目睹了父亲向母亲施暴的全过程。
事发那天由于格图母亲与同事聚餐回家晚了,本就怀疑格图母亲有外遇的父亲,就在自家轿车里殴打格图母亲近四五十分钟,而这一幕都被躲在暗处的格图看在眼里。
任谁也没想到隔天早上格图母亲因为“头部多次受到钝性外力作用致颅内出血”而死亡。
自那之后格图平静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他发誓要为母亲复仇,终日沉浸在仇恨之中。
三、目睹家暴对孩子造成的影响
根据中国2015年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中表明,中国2.7亿个家庭中约有30%存在家庭暴力,按每个家庭平均一个孩子计算,中国有约9000万的孩子亲眼目睹过亲人间的施暴过程。
面对家庭暴力我们总是呼吁更多关注受害者,却忽视了目睹整个施暴过程的孩子。
周杰伦就曾在歌曲《爸我回来了》这样唱到“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”,而这首歌的各处细节更是道尽了家庭暴力中作为孩子的心酸与无奈。
实际上亲眼目睹家暴行为,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问题。
比如目睹家暴行为当事人是女孩子,当她面对父亲殴打母亲,在她的心理一边会极度憎恨父亲暴力的行为,一边会为自己和母亲身为女性身份多有不堪。
在她看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够抵御父亲的强势,而女性作为弱者的妥协行为则最大程度上会满足了强者的自恋。
所以面对自己的性别她并不认同,甚至对于父亲情感上的排斥还会蔓延到所有男性的身上,导致她今后不会被任何男性所吸引。
同样的根据依恋关系理论,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反应会自然形成孩子的内隐依恋模型,早期的依恋经验则直接参与塑造大脑神经发育的路径。
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氛围的环境中,其脑内会分泌过高的压力荷尔蒙,这样会使得孩子快速发育中的大脑受到严重的损伤。
一方面表现为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出现问题,另一方面孩子情绪反应上更容易产生恐惧、孤僻、自卑等负面情绪。
若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来看,由于家庭暴力中父母一方不能离开或停止,而作为孩子更是无法逃离,只能长期忍受,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患上复杂创伤性应激障碍。
这种病发病时主要会呈现出“人际关系障碍”、“负面自我概念”、 “情绪调节困难”等症状。
通常患有此病的他们没有办法讲出隐晦的创伤经验,反而更容易被诊断成双相障碍或边缘型人格障碍。
并且药物治疗效果一般,往往还会伴有多次入院经历,这样下去一个孩子的一生可能就此毁掉。
另外每一个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无形之中会在内心埋下施暴的种子,当他们一天天长大,很有可能会从受暴者变成施暴者,就像文中沱沱一样。
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,施暴是爱的表达方式,哪怕这是一份失控的爱,但至少这也是爱。
四、如何保护目睹家暴的孩子
然而事实的真相是,在家暴中更有甚者因为忍受不了家暴而选择了轻生,或者被施暴人活活打死。
那么作为家庭中承受暴力的一方,首先,我们要深切的认识到家暴只有较优次和第n次。
而我们的妥协不是爱反而是对施暴者最大的纵容,我们的沉默和退让只会换来另一半的变本加厉。
家庭中爱的表达不该是施暴和受暴的关系,更应该是尊重每个人身而为人的独立和平等。
因此,为了我们自己不再遭受暴力的侵害,我们的孩子不再经受目睹暴力后的恐惧,勇敢的离开施暴者是最为明智的选择。
其次,由于目前家暴的法律惩罚措施并不尽人意,所以受暴者更需要团结自己身边可以团结的力量,让周边人知道你和孩子的遭遇。
切勿被“家丑不可外扬”这句话给洗脑。
要知道你扯不开的遮羞布很有可能是对方炫耀的资本,甚至还会造成更多人走向对方这个“火坑”。
正如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说过:“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,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”
最后,作为家暴间接受害者的孩子,由于在原生家庭里面,他目睹在亲密关系上的沟通都是通过暴力来解决的。
往往目睹家暴的男孩,长大后施暴的概率会比正常的高5倍,而目睹家暴的女孩,长大后被施暴的概率也比正常的高4倍。
所以,为了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施暴者和受暴者,他需要在专业的帮助下排解这些负面的信念,重新为自己的心灵世界构建一个稳定且温馨的环境。
参考资料:
《9000万目睹家暴儿童:苦海中溺水的无助群体》的报道
-END-
作者:鸢尾
编辑:Monica
(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扫码下载昭德心理APP
助力你心的力量
扫码下载APP立即测试